在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文化中,蕴藏着诸多独具特色的概念,譬如气血、经络。尽管“血”的概念在众多学科中均有涉猎,但“气”的观念却是中医所独有。气血与经络之间,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二者相辅相成,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
在中医养生之物中,有一种奇物,形似生姜却非生姜,它内能行气血、活血通络,外可散风寒、祛除痹痛,尤其是针对臂膀之痹症,效果尤为显著。此外,它还擅长活血化瘀,兼有减少脂肪之功效。
此物便是姜黄。正如蛋有蛋黄、蟹有蟹黄,姜黄虽名中带“黄”,却与生姜无直接关联,它是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,因其形似生姜且颜色发黄,泡水后还能作为染料,故而得名姜黄。
关于姜黄养生的最早文献记载,可追溯至唐代的《新修本草》。该书收录了民间高手的用法,并总结出姜黄具有“主心腹结积,下气破血,除风热”的养生功效。
随后,《日华子本草》对姜黄的描述更为具体,提出其能“主癥瘕血块”,并补充了“通经期,主跌扑血瘀,主冷气”等养生用途。
明代李时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进一步指出姜黄能除臂膀的风寒湿痹。在中医文化中,“痹”指的是关节活动不便、疼痛的症状。
此外,古籍中还有诸多关于姜黄的论述。如《珍珠囊补遗》提到:“姜黄能下气,破恶血之积”;《景岳全书》称姜黄“功与郁金稍同,而气味则尤烈”;《指掌》中亦提到:“姜黄,消瘀破血,通经最捷”。
现代本草类书籍还提出姜黄具有祛虫积、健脾胃的功效。然而,其主要的养生益处仍在于“行气活血”四字,可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:
一、行气血,化瘀滞
姜黄性味辛散温通、苦泄,尤其擅长作用于气血,既能活血行气,又能散瘀滞而通经络。它特别适用于心脉不通、肝胃气滞寒凝、寒凝或虫积于腹所致的气血瘀滞之症。
若心脉不通、血瘀气滞,导致胸阳不通,出现憋闷、刺痛等症状,可用姜黄搭档当归、木香、乌药,以活血化瘀、行气止痛;或与川芎、丹参配伍,亦有同等养生之效。
若心脉寒气过重,心中寒凉、心阳不足,可用姜黄与肉桂配伍,以醋汤为引服用。
肝胃气滞且寒气重者,常感右侧肋部疼痛,食欲不振,可用姜黄与枳壳、桂心、炙甘草配伍,以梳理肝气、温中散寒。
寒气凝结于腹或虫积于腹,疼痛无定时,时隐时现,痛时难以忍受,可用姜黄与槟榔、干漆配伍,既能散寒行气,又能活血杀虫。
二、通经期
姜黄能行肝之气血,而经期疏泄与肝密切相关。因此,姜黄适用于瘀血所致的经期亚健康状态。如《圣济总录》中所述“月水滞涩”,即因血瘀而量少难出,可用姜黄与当归、白芍、丁香配伍,打碎成粉末,以温酒为引,在经期将至未至之时服用,可条顺营血、活血通经。
若“月水”经常提前而至,量少而难出,颜色赤红,属于血热而瘀,可用姜黄与牡丹皮、黄芩、地黄、当归、川芎配伍养生,以活血化瘀、泻热通经。
三、除臂膀之风寒湿痹
姜黄性辛温,能发散风寒湿邪,同时行气血、通经络,尤其适用于臂膀、胳膊上的风寒湿痹等亚健康状态。
用姜黄与羌活、白术、甘草配伍,可去除上臂连及后背的寒湿之痹。
用姜黄与海桐皮煮水喝,可祛除风寒所致的臂膀之痹。
除此之外,现代研究对姜黄的应用也有了新发现。用姜黄与制何首乌、法半夏、苍术各10克,桑寄生、菟丝子、牛膝、丹参各15克,山楂、泽泻各12克,地龙6克配伍,适合血中脂肪多的人养生。若肝肾阴虚不足,可加枸杞、沙参各10克;痰浊者,可搭档石菖蒲、瓜蒌各10克;痰瘀互结者,可搭档海藻、昆布各10克。
中草药各有其独特之处,姜黄亦不例外。煮水饮用时,以3至10克为宜;若打成粉末服用,则以2至3克为佳。需注意的是,血虚且有血瘀者可用姜黄养生,但若无血瘀症状则不宜使用。
此外,本草类文献虽未明确提及孕妇是否可用姜黄养生,但鉴于姜黄活血化瘀之力较强,具有“破气下血”的特点,个人认为孕妇不宜使用姜黄,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。
中医文化中的“气”、“经络”等概念独具特色,而“血”的概念也与现代医学中的理解略有差异。姜黄行气血、活血通络的养生益处虽佳,但运用时也需建立在深入理解中医文化的基础之上,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。
瑞和网-网络配资门户-配资平台网址-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