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上海思南路的梧桐树下晃悠着一位满头银发的奶奶。
人家穿着米色亚麻长裙,腰间松松垮垮系着条藏青腰带,脚上踩着双象牙白乐福鞋,走起路来马尾辫在后脑勺一跳一跳的。
旁边咖啡店的小年轻举着手机偷偷拍照,打翻了手里的冰美式都没察觉。
“刘姐,你这身行头绝了!”水果摊老板娘隔着半条街就开始嚷嚷,“这哪儿像六十八的人啊,说你是退休模特我都信!”
刘奶奶把菜篮子往肘弯一挎,笑得见牙不见眼:“得了吧,就我家那口子还说我穿得像要去菜市场走秀呢!”这话把整条街都逗乐了。
其实就在两年前,刘奶奶还整天穿着儿媳妇买的老气印花衫,头发每个月都要去染得乌黑发亮。
转折点出现在社区广场舞大赛,她看着领舞的周老师顶着一头自然灰白,把《最炫民族风》跳出了芭蕾范儿,突然就开窍了——老黄瓜刷绿漆,哪有自然熟透着香啊?
体育学院退休的王教授是这么分析的:运动员退役后最难适应的是什么?
不是体能下滑,是找不准新定位。
上海这些时髦老太早参透了,年龄根本不是限制,心态才是。
你看看人家李奶奶,年轻时可是一级运动员,现在每天清晨雷打不动要打八十分钟太极,那身板比好多坐办公室的年轻人还挺拔。
南京西路的张阿姨更有意思。
前年闺女非要带她去染发,她倒好,转头就报名了老年大学的时装设计班。
如今自己裁衣服,专挑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,偶尔搭条亮色丝巾,往淮海路遛弯的时候总有人问她在哪儿买的。
“自己做的呀!”张阿姨总要把衣领翻出来给人看暗藏的针脚,“这针脚密得,当年给我们厂篮球队缝球衣练出来的!”
要说最绝的还是静安寺边的陈老太。
年轻时在纺织厂打排球,现在七十五岁了,衣柜里清一色的直线条设计。
“知道为啥吗?”她撩开衣摆给邻居看侧面的开叉,“老胳膊老腿的弯起来费劲,这设计上厕所都不用解扣子!”把周围老头老太笑得直不起腰。
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。
这些奶奶们聚在社区活动中心喝茶时,总爱互相整理衣领、调整丝巾结。
那种自然流露的熟稔劲儿,比什么时尚大片都有感染力。
就像退役运动员在更衣室互相系护具,透着股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徐汇区的林阿姨说得实在:“年轻时在纺织厂跑接力赛,教练总喊要‘留白’。现在才明白,穿搭跟跑步一个理,要懂得给自己留喘息的空间。”所以她总爱在素色外套里搭件亮色针织衫,领口若隐若现露一截,跟年轻时跑最后一棒留的冲刺劲儿似的。
说来也怪,这些奶奶明明没人教过穿搭理论,可个个都懂“少即是多”的道理。
打浦桥的赵老太指着自己的雾霾蓝套装直乐:“我家闺女整天念叨什么胶囊衣橱,俺们这叫‘菜篮子哲学’——挑来拣去不就那几样时令菜最鲜嘛!”
更让人服气的是她们对细节的把控。
老西门有位金奶奶,每次出门必要搭配同色系老花镜链。
问起来她就笑:“年轻打羽毛球养成的毛病,场上0.1克的分量差都感觉得到。”现在选配饰,分量感不对就觉得浑身不自在。
这些银发族最让人羡慕的不是衣品,是那种“老娘乐意”的飒劲儿。
虹口足球场边上开小卖部的周阿姨,常年穿着儿子淘汰的棒球外套卖矿泉水。
有人问起来,她擦着柜台玻璃咧嘴一笑:“乔丹最后一次全明星赛不也穿奇才队23号吗?经典永流传!”
转眼夕阳西沉,刘奶奶挎着装满时蔬的布袋子往家走。
落日在她的银发上镀了层金边,背影在地上拖得老长。
路边婚纱店的小妹扒着橱窗感叹:“这气质,可比我们店里租的婚纱好看多了。”不知道刘奶奶听见没有,只见她抬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碎发,脚步轻快得像踩着节拍。
本文专心致志地去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,不会涉及到任何违法违规的内容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发生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处理。
瑞和网-网络配资门户-配资平台网址-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